close

【轉貼媽咪寶貝】肚皮起疹子 準媽媽癢啊!


【聯合報
林仲/台北市林仲皮膚科院長】 2007.07.21 02:15 am


圖一:
「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」病人的疹子初起時,常長於肚皮的妊
娠紋處,此病人的妊娠紋紅腫劇癢。

(我的妊娠紋也是有點像這樣子,會癢不算是劇癢,偶而會抓抓)




「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」
(以下簡稱「 PUPPP 」)為懷孕才會出現的
皮膚病。此病初起時,通常先於肚皮的妊娠紋處冒出很癢的紅疹
(圖一至三)
接著疹子快速往外延伸至肚皮
(圖二至四)、大腿(圖五)及身體其他地方。

圖二:病人的疹子已越過妊娠紋,到肚皮去了。



這些疹子長得頗像蕁麻疹,而且會融合成大片的斑塊,加上病人劇癢,於是拼湊
成此一冗長病名。不過,此病仍可見到其他形狀的疹子(圖六)
或水泡,所以英
國醫界稱此病為
「妊娠多形疹」,美國醫界則慣用 PUPPP 這名字。

PUPPP 的病因未明,可能與懷孕後期時肚皮繃緊有關,或是媽媽對胎兒的免疫反
應造成的。

依照教科書所述,典型的 PUPPP 患者為第一胎孕婦,在懷孕第三期發病,疾病
於產後一周內自癒,很少在下一胎懷孕時復發,還有罕見產後發病。

圖三:「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」病人的疹子一般不會長到肚臍眼,但
少數病人例外,此病人即是。



但筆者的經驗不然,台灣不典型的病例頗多。筆者的病人中,不乏懷第二胎,甚
至第三胎才發病的孕婦,也有連續兩胎都長;還有不是每一個病人都至懷孕末期
才發病,參考國外文獻,有的病人早在懷孕 17 周就發病,筆者所見略同。

台灣病人大多在接受治療後病情緩解或消失,持續至分娩時還沒好的病人較少。
另外,並非每個病人產後都會自癒,有的病人產後皮膚病仍持續數周不消,國外
也曾有文獻報告 PUPPP 病人雖經口服類固醇治療,產後還繼續長了 6 個星期才
痊癒。產後才發 PUPPP 的病人筆者也碰過幾個,並非如國外文獻所言那麼罕見。

圖四:疹子冒得很厲害的「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」病人。



臨床上病人最掛懷的是此病會不會影響胎兒,這點媽媽可以放心,此病不會危及
胎兒健康,只苦了媽媽,讓媽媽癢得晚上難以入眠。

圖五:圖一病人的大腿妊娠紋也是紅腫劇癢,正常皮膚也長出疹子。



PUPPP
的治療以口服抗組織胺與外擦類固醇藥膏為主,要注意的是,類固醇藥膏
須強效的才有用,不要擦中弱強度的藥膏。症狀嚴重的病人須口服類固醇才能壓
制病情。

碰到 PUPPP 患者,醫師最大的挑戰不是診斷,而是如何說服癢到難以忍受的孕
婦接受治療。有病人怕藥物對胎兒有副作用,寧願自己受苦受難,不肯接受治療
,但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?筆者頗不以為然!

圖六:病人肚皮的疹子看起來較像多形性紅斑



中國自古重視胎教,認為母子連心,母體內的胎兒與媽媽呼吸相通,喜怒相應,
深受媽媽情緒及言行舉止所影響。當媽媽本身癢得受不了,煩躁不安,夜夜不得
安眠,度日如年,肚子內的胎兒恐怕也好不到那裡去,如果媽媽堅持不治療,可
能母子俱傷,現代研究已證明焦慮的媽媽所生下來的小孩日後有較多的情緒與行
為偏差問題。

再則,抗組織胺與類固醇問世已數十年,全世界使用過的孕婦難以計數,但對胎
兒有副作用的報告寥寥無幾,與其他藥物相比較,這兩種藥物使用在孕婦的安全
性滿高的。而且,懷孕至中後期,胎兒已發育成形,用藥風險更低,在
「兩害相
權取其輕」
的抉擇下,筆者認為病人接受治療較妥。

筆者最後要強調的一點為,以中醫的觀點, PUPPP 病人有熱象,所以生化湯不
宜,病人坐月子的飲食宜清淡,應避免進食米酒水、老薑、麻油雞及其他藥膳,
這些有補性的食物會加重原先未癒的病情,還讓疾病遷延不癒,甚或引發新病,
也使醫師的治療效果不佳。

為何台灣可看到有的病人產後疹子持續不消,或是產後才發病等這些國外少見的
現象,筆者懷疑跟台灣的坐月子文化有密切關聯。講到不坐月子,病人的媽媽、
婆婆往往覺得不可思議,雖然筆者諄諄告誡,仍有私下為產婦偷偷進補的,直到
病人嘗到苦頭後才趕緊收斂,真替這些病人叫屈!



圖片提供/ 林仲 醫師
2007/07/21 聯合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肥肥仔 的頭像
    肥肥仔

    肥鴨呱呱叫

    肥肥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